熊梦清:垃圾处理可持续性的观察
坚持才是正道。垃圾处理必须找到人们能够坚持的正确方式。这就要求垃圾处理既要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客观规律,又要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具体来说,垃圾处理是如何适应垃圾处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扩张是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
1980年代以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供需发生了两次变化。
第一次发生在1995年至2005年,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发生系统性变化,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显着增加。原因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从农业体系向工业体系转变,商品生产和消费水平显着提高;垃圾处理需求的系统性变化导致了农业经济时代垃圾自产自消供给模式的崩溃。
第二次发生在2000年之后。此后,生活垃圾处理的供给模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以填埋为主,回收为辅,自产自消”的供给模式,转变为“以焚烧、自消为主”的供给模式。辅以回收和填埋”。垃圾处理供给“短而快”,但垃圾处理供给弹性大幅下降,垃圾处理价格大幅上涨。
“以填埋为主,回收自产自消为辅”的供给模式几乎是完全弹性的。只要有填埋能力,就可以吸收多少垃圾;但问题是垃圾填埋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注定了垃圾填埋场的供应模式不可持续。事实也证明,这也是2010年前后垃圾处理供应方式从填埋转为焚烧的原因。
相反,焚烧几乎完全没有弹性;如果垃圾处理供应以焚烧为主,供应将缺乏弹性,即无论供应价格如何上涨,供应都不会增加;如果要增加供给,只能增加新的焚烧设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设第二波大型焚烧设施。可见,焚烧的不灵活使得以焚烧为基础的垃圾处理的供给模式难以为继。
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和填埋设施的建设速度跟不上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